11月17日,药明合联成功登陆港交所,盘中涨幅一度超40%。截至当天收盘,药明合联股价报收28港元/股,较发行价(20.60港元/股)上涨35.92%,总市值为329.96亿港元,成为名副其实的ADC(抗体药物偶联物)外包服务第一股。
招股书显示,药明合联全球发售约1.78亿股,净筹资34.8亿港元,本次上市所得款项净额将用于新加坡基地建设,提升在中国的产能,寻求战略联盟、投资及收购机会,扩大药明合联技术平台服务类型和能力。
今年7月,药明生物(2269.HK)率先宣布了将药明合联分拆上市的消息,随后只用了不到四个月时间,药明合联就通过了港股聆讯。上市后,药明生物持股大于50%,药明合联继续是药明生物的并表子公司。
图源:药明合联招股书
药明合联也是“医药外包”王国缔造者李革实控的第三家上市药企。
药明合联招股书显示,截至2023年1月17日,药明生物最大股东为拥有13.82%股权的Biologics Holdings。李革博士(透过Biologics Holdings)及药明生物技术的其他创始人(即张朝晖先生及刘晓钟先生)被视为于Biologics Holdings所持药明生物技术股份中拥有权益,占药明生物股权约13.81%。截至2023年1月18日,李革博士及其他创始人共同持有药明康德(603259.SH;2359.HK)总投票权的22.02%。
对于为何选择在港股上市以及是否担心港股流动性等问题,11月17日,在药明合联的媒体沟通会上,公司执行副总裁、首席财务官席晓捷据记者解释称:“在港股市场中,头部公司的流动性并不差。首先香港市场是一个成熟且开放的资本市场;其次,在港股上也是我们在国际上树立公司品牌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。”
据记者摄
CRDMO模式有何优势?
近年来,ADC赛道在全球范围内持续火爆。数据显示,2018年-2022年,ADC领域的累计投资额达46亿美元。此外,2018年-2022年,全球ADC授权交易额累计近60亿美元。仅2023年前五个月,全球ADC授权交易数量就达到30个,投资额累计达15.2亿美元。
药明合联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注册成立,但公司的起源则要追溯于2013年。当时,药明生物成立了独立的偶联药物业务单元,其中一个团队专门做生物抗体。同期,合全药业则有团队专门进行毒素连接子的工艺开发和生产,二者都属于ADC的部分工作内容。
“药明生物与合全药业成立合资企业的初衷,是希望将两者的能力集成起来,真正提供一站式服务,加速客户的研发进程。”药明合联首席执行官李锦才告据记者。
ADC药物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,分别是特异性单克隆抗体、连接子和小分子细胞毒素。其中,抗体选择性地靶向身体内的特定细胞,细胞毒素进一步发挥作用产生细胞毒性进而杀死肿瘤细胞,连接子则可以将抗体与细胞毒素稳定地结合在一起。
在李锦才看来,ADC行业的潜力巨大,但它的产业化也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。他透露,“偶联药物横跨了生物学、化学领域,由于跨学科的特点,如果它的研发工作需要外包给不同的供应商去进行,带来的挑战就是,ADC药物研发周期长,供应链复杂。”
他透露,ADC药物把复杂的研发和生产环节外包给不同的公司,通常要绕地球一两圈才能把这个药做出来,生产周期大概需要两年。近些年来,为了提高效率、缩短时间,全行业都在探索更高效的运作模式。药明合联可以为ADC提供端到端CDMO服务的全球一体化平台,从而把抗体DNA序列至新药临床试验申请(IND)的开发时间控制在13至15个月以内,与常规行业开发时间相比,缩短将近一半的时间。
“当初成立合资企业,正是在看懂行业的需求和痛点下,希望为其提供一个最快最好的解决方法。”李锦才强调。
招股书显示,目前,药明合联在无锡、上海及常州拥有三个基地。上述基地位于方圆200公里或约两小时车程的范围内,有利于物流协调及管理,提高效率,从而可能降低整体成本。
对于药明合联将CXO产业链中所需的环节整合到一起,形成了特有的CRDMO模式,李锦才也做出了解释:“R(指Research,研究)在偶联药领域其实是非常重要的。偶联药和小分子、大分子药都不太一样,即使是在药物发现阶段,也需要跨学科的专业能力。有些做抗体的企业也想做成ADC药物,它手里可能有一个不错的单抗分子,但它没有小分子的背景,也没有对连接子、偶联技术的储备。所以我们的‘R’,其实也是抓住了客户的需求。”
李锦表示,这一模式已引流了大量的项目。“这个服务的模式是最能够赋能企业,也是粘性最强的一种服务模式。”他强调。